中国青年网

黄茅岭上新事多

黄茅岭新村一角

盛夏,元阳县黄茅岭乡境内的藤条江两岸郁郁葱葱。地处山腰上的石门村委会平宝村一幢幢崭新的“小洋楼”掩映于青山绿水间,村前连片的香蕉林散发出勃勃生机。走近村口,让人眼前一亮,每户人家的屋顶上迎风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。

“插上国旗、党旗,表达着大家感恩党、跟党走、奔小康的美好愿望。”村小组长马友福的话不是客套,2015年初在党委、政府的扶持下,全村73户彝族群众从如今村址背后高高的山梁子上整体搬迁了下来,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。

“现在紧邻公路和耕地,到集镇比过去节约了两小时,下地干活也方便了。”聊起村里新变化,村民陶成竖起了大拇指。

平宝村的变化不仅是“面子”更有“里子”。村内道路、院落干净整洁,家庭和睦,邻里友善,知荣辱、讲上进、促和谐新风扑面,2016年被评为州级文明村。他们的主要做法是,在树立好典型上做“加法”,在革除陋习上做“减法”,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在村中心篮球场上的公示栏里,善行义举榜与曝光台尤为醒目。通过提倡群众从身边好人好事学起,以曝光的“坏习惯”照镜子引以为戒,从点滴影响到每一个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,推动乡风文明。

村看村,户看户,村民看党员。近两年来,平宝村相继开展了“晒村规、树新风”、革除陋习专项整治、“五好家庭”评比、“感恩党、听党话、跟党走、党旗红”等主题教育活动,通过“党员带头、支部引领、党群互动”的方式,有效地激发了村民积极向上、人人进取地热情。乡党委书记李明学表示,在全面小康路上,不仅要让群众“住上好房子,过上好日子”,让人养成好习惯,让乡村形成好风气也颇为重要。

黄茅岭乡的实践正是元阳县推动移风易俗除陋习、树立新风促脱贫的生动缩影。作为红河州的贫困人口第一大县,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,元阳县在关心“硬件”投入的同时,也充分关心群众的精神生活。在“增收入”“富口袋”上想办法,更在“富脑袋”“健精神”上加大投入。

今年以来,元阳县委、县政府以“革除陈规陋习,助力脱贫攻坚”为主题,在全县广泛开展以厉行节约、反对铺张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。一方面主动宣传,疏导结合,加强群众思想素质教育。与此同时,以现代治理敦风化俗。县、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村小组就把革除陈规陋习列入到了村规民约中,并通过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,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自律监督作用,杜绝不良现象,营造出“扶贫先扶志”、“贫穷落后不光荣,好吃懒做很可耻”的舆论氛围。

今年, 南沙镇石头寨、马街乡马街村等纳入脱贫出列的10个村委会被作为全县首批推进村,以点带面,全面推进,取得了可喜成效。越来越多基层干部和群众正感受到这样的新变化、新风貌:不仅村庄美,乡风民风也在越变越美。

本报记者 张文峰 文/图